打造全球最权威的“冼夫人文化研究”政府网
建设全球最全面的“冼夫人文化资料库”
二、行新政改旧俗,推动海南社会文明进步
冼夫人生于南朝梁初,幼年经历高州刺史孙国“讨平俚洞”之苦役,经历俚酋首领相互攻掠人口、财产的动乱。她又自“幼贤明”、“有志行”、“善读阃外春秋”,很早受到孔孟思想薰陶,产生了关心社会、同情民间疾苦的理念,于是,“在父母家,抚循部众”、“每劝亲族为善”,“规劝兄长改恶从善”。因此,罗州刺史冯融慕名,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求婚,娶冼夫人为冯宝妻。冯融决策冯冼联姻,为冼夫人日后佐夫助子扶孙建功立业创造了条件,成为地方军政长官的冼夫人和冯氏大显身手,大力推行国家新政,改革俚人社会旧俗,取得很大成功。在海南岛,当时仅有二万多户人,却处在动乱之中。冼夫人和冯氏家族在招抚海南儋耳千余洞归附,并亲自率领大军渡海开进海南,建城立寨,设置崖州和郡县,推行国家政令,教化俚人和土著礼仪。民间传说,过去俚人与猪牛居住在一屋,坐在睡床上撒尿,冼夫人要求俚人和牲畜分开居住,否则会被人笑“与牲畜一样”,教俚人用木桶盛尿作肥料,改变不卫生习惯。
海南冯氏世代相传有个收纳与放生规矩,冼夫人和冯氏家族重视收纳失意南下汉人,过海到海南谋生俚人以及生活无着流浪土著,将他们编为家丁家役,其中有才能者充当家臣谋土、部将。这是与北朝大体相似的“部曲”制度。家丁家役分配土地、住房、衣物、甚至选定配偶。使他们得到安置,不成为社会流民。史籍记载冯盎、冯若芳、冯崇债等奴婢众多,以村庄、日行里程计,所谓“奴婢”就是这些“部曲”。这些人常记冼夫人、冯氏在其落难时收容之恩德,能为冯冼家族效命。对于家臣、部将和家丁、家役建功立业者,冯氏利用开幕府的权力,任命一些家臣、部将充当国家军政官吏,对于有为的家丁家役,又让他们择居住地自立,编为民户。
冯氏这个传统规矩保存很久,直到清末民初在海南冯氏大姓中还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笔者曾到万宁县后安镇曙光村委会冯村作调查研究,曾问该村人:“为何冯村无一家姓冯?”中共万宁县委副书记陈平波(也是冯村人)答:冯村是万安州官居住的村庄,后来家道中落,子孙搬迁另居,我们陈氏当时是小姓家奴家丁,被主人留下旧地居住,没有随迁。因此,留在冯村名,无冯姓人。笔者叔父冯所萃也介绍民国初,琼山县大致坡镇高魁老村的冯姓人迁居美贴、良官寨(笔者老家之村)等村,郭姓的家奴家丁也留居高魁,情况与冯村相似。还有美帖村冯氏在清朝、民国时为官者不少,其中有个官员门下吴某聪明有为,得到主子欢心,便允吴某自立,到附近文凤村另立门户。
冼夫人、冯氏家族在海南等地推行“部曲”制度,比奴隶制残余攻掠人口财产旧俗进步,保持了社会安定,推进了社会文明,使当时海南人口从二万余户增加到七万多户。因此,得到了百姓拥护和后人的怀念。
三、兴农业传技术,促进海南经济发展
根据史志记载,冼夫人和冯氏家族在海南设置崖州后,重视振兴农业,积极推广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冼夫人在巡视海南各地时,发现各族民众缺食少穿情况严重。便力劝俚人“尽力农事”,亲自引来芋头、番薯、香蕉等良种良苗,帮助海南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推广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使用铁器农具,牛耕田地,兴修水利堤坝,水车提水灌溉,鼓励农民大力种植水稻、番薯、芋头、甘蔗、椰子、槟榔、柑秸、荔枝、龙眼、香蕉、桑树、棉花、葛麻等,使民众得到温饱。在冼夫人的汤沐邑临振县一年养蚕八次,收稻两次,成为农业先进地区。
各种手工业作坊也在海南兴起,由于有南下汉人指导带动,海南的制陶业作坊、木器加工作坊,铜铁加工作坊、金银作坊、打石铺和造船,造车作坊都出现了。海南的吉贝(剪半)棉、葛麻带动了手工纺织业兴旺起来,隋唐时海南已能织出质地优良的棉布和麻布,远销中原和海外,有些极佳之名布列为贡品。
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冼夫人和冯氏家族积极从外地引进黄牛、山羊入海南,养牛、养马在海南岛北部、西部比较兴盛。东部、北部饲养山羊较多。万安州的东山岭一带出产名羊,成为招待过往官吏、僧侣、宾客的佳品。
随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集市贸易也随之繁荣起来。海南的州县及重要墟集都有集市交易,一般是隔日发“市”,相邻市发“市”错开,让百姓轮流光顾。靠近山区的地方,耕牛交易十分活跃,一般为五日发一次“牛市”,称为发“牛坡”,牛市交易,使海南耕牛进入大陆地区。
冼夫人劝农事影响海南民间深远。相传冼夫人第一次领兵驻扎琼山县新坡时,看到百姓缺食,便从高凉引来番薯、芋头解决民食。当冼夫人再次巡视琼山县新坡时,农民们就把丰收的番薯、芋头煮熟和水果一起摆放在大路上,向冼夫人报喜并慰劳冯、冼的人马。冼夫人逝世后,琼山县新坡民众为纪念冼夫人的恩德,每到每年二月出军的“军坡节”,农民都摆放番薯、芋头和水果于大路上,寄托对冼夫人的缅怀。
在冼夫人的积极推动下,海南的经济跟上了高凉地区的发展水平,使海南从渔猎社会进入了农耕社会,海南岛开始了封建文化进步的黎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