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frwhyjw.com

打造全球最权威的“冼夫人文化研究”政府网

建设全球最全面的“冼夫人文化资料库”

8

巾帼礼赞 空谷回音

——苏轼《和陶拟古九首之五》写作背景探究及赏析

日期:2020-09-15     来源:俚人文化    作者:何火权
分享到:


(一)探寻《和陶拟古九首之五》的创作之源

冼夫人智勇双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境安民,功勋卓越,号为“岭南圣母”,名垂千古,在《隋书》、《北史》等史籍中早有定论。然而,在号称“诗的王国”的大唐,为什么没有留下过吟咏冼夫人的诗篇呢?并非李白、杜甫们没有才华,只是他们没有一个适当的场景,当然包括着历史的大环境和个人的生活场景,他们没有这个机会。历史的光荣和责任,垂青于大文豪苏轼,给这个流放到海岛一隅的“失意文人”,成为“开吟咏冼夫人先河的人”。这里面,固然与苏轼才华横溢,在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流放到海南来,他的遭遇,他对海南的历史跟内地的联系的深入了解,他对冼夫人的景仰,特别是海南人民对冼夫人的纪念,深深打动了他。也由于他的失意,对此时此地的冼庙,对历史上的冼夫人,有了更深刻透切的体悟。简单来说,有这么几点:一是历史知识广博。从苏轼的诗、文、赋体中,不难看到他喜欢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吟咏。如《留侯论》、《前赤壁赋》、《和陶咏二疏》、《和陶咏三良》、《和陶咏荆轲》等,以及《和陶拟古九首》里面写到的历史人物,有春秋时的吴公子季礼、汉代的贾谊、唐代的李德裕,还有与苏轼同代的卢多逊、丁谓等。对冼夫人,他熟知冼夫人的历史功勋,特别是冼夫人对海南的突出贡献,专门用一首来吟咏,并深深景仰。很好地呈现出苏轼“读万卷书”的广博历史知识。二是百姓深情纪念。“读万卷诗,还要行万里路”。实地的见闻和感悟,更容易触动诗人的创作灵感。前面说过,《和陶拟古九首》是苏轼与一客人的谈话记录。“坐谈杂今古”,即无所不谈,自然谈到对海南深有影响的冼夫人,以及在苏轼住地附近的冼夫人庙,更由于他曾到过该庙,见到“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的境况,也了解到海南人民一直深情纪念冼夫人,既有“犦牲菌鸡卜”的民情风俗,又有 “铜鼓壶芦笙”的热闹场景。三是对比感怀身世。通过对冼夫人的颂扬,以及写出海南人民对冼夫人的纪念之情,来表达作者的卓越史识,说前人之未说。更重要的是以冼夫人“一心无磷缁”来自比,道出了自己也如冼夫人“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一生都在为国为民,如今虽然被流放到海天一隅,但相信历史会公正地评价自己,老百姓也会如纪念冼夫人一样,纪念自己。说出了晚年的人生追求,道出了晚年的处境和感慨。


宁济庙内宋高宗御笔亲书《儋耳庙庙额诰》


宁济庙里的群黎归附石像


(二)《和陶拟古九首之五》丰富意蕴及艺术特色

1、《和陶拟古九首之五》是这组诗最长的一首。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冯冼古烈妇”到“犀渠破余疑”,即诗的前八句,内容是颂扬冼夫人的显赫功绩。大意是说:冯家的媳妇冼夫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冼夫人在《隋书》、《北史》里面都归入到《列女传》中,所以称冼夫人为烈妇),曾有功社稷,封地在海南(“国于兹”“国”指封国,这里指封地,“兹”意是这里,指海南。《隋书·列女传》卷八O载“高祖嘉之,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在梁武帝时便开始建功立业,名垂史册;在隋文帝时开幕府于岭南,威镇一方。历经梁、陈、隋三代的变更,经历了多少艰险,但对国家的忠诚始终如一,没有半点杂念(“磷”,指斑点。“缁”指黑点)。坐着张有锦伞的马车去平定叛乱,又因见到犀杖,验知陈亡,消除了当时岭南首领的疑惑,归顺隋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第二层,从“庙貌空复存”到“偻句莫予欺”,着重写儋州冼夫人庙的现状,并发出感慨。据海南冼夫人研究专家陈雄在《冼夫人在海南》所述,儋州宁济庙,唐时已有建置,是海南建筑年代最早的冼庙。苏轼居儋时,曾拜谒此庙。当年苏轼拜谒的冼庙,因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以致仅看到冼庙的大致样貌,而记录冼夫人事迹的碑记等,经岁月的侵蚀,已经漫灭,看不到碑上的文字了。苏轼很想为此间的冼夫人庙写一篇铭志,以告慰当地乡亲对冼夫人的思念。但向当地人了解冼夫人事迹及冼庙的相关情况时,当地人知道的已经不多,而又不想用当地的一些俚句、俗语、传说来撰写,这样会欺骗自己,也会给当地父老乡亲留下误会。

第三层,诗的最后四句,意思是苏轼跟客人谈话时,了解到当地老百姓平时纪念冼夫人的盛况而发出个人的感想。“犦牲菌鸡卜”,说的是海南拜祭冼夫人的一种习俗。即屠宰牛来做祭品,在拜祭时,会有“鸡卜”这个仪式。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令越巫立越祝祠,而以鸡卜。”《番禺杂编》载:“岭表之人,凡小事必卜,其名鸡卜、鼠卜、米卜、牛骨卜等”。“铜鼓壶芦笙”说的也是祭祀冼夫人时的热闹场面。斐渊《广州记》:“狸獠铸铜鼓,以高大为贵。”“壶芦笙”即“葫芦笙”,多取无柄老瓠剖而为笙,上安十三簧,吹之音韵清响,雅合律吕。这是苏轼听客人转述海南儋州当地在纪念冼夫人时的热闹场景和习俗仪式,不由得产生向往之情,并发出感慨。“我当一访之”,有的版本作“我尝一访之”,解释上便不同。“当”说的是应当,即还没有去访,是想去见识这样的场面。而“尝”则是曾经去访问,已经见过。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苏轼只是听说有这样的习俗和场面,很想去看看,并且希望自己写的赞颂冼夫人的诗篇,能被人在祭祀时诵读出来,即“歌此送迎诗”,这是诗人用这种方式来歌颂巾帼英雄冼夫人,表达了诗人对冼夫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2、言近旨远,含义深刻,《和陶拟古九首之五》艺术特色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叙议结合,语言精练。宋诗多以议论入诗,苏轼的和陶诗也有很多是叙议结合。这首吟咏冼夫人的诗篇,同样地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如赞颂冼夫人的历史功绩,称冼夫人是“古烈妇”;称誉冼夫人忠心耿耿,用“一心无磷缁”进行评价,非常中肯。诗歌语言精炼,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史书记载冼夫人的史料有近二千字,后来研究者可以据此写成大部头的专著。苏轼仅用八句诗,就高度归纳概括了冼夫人波澜壮阔的一生。语言高度浓缩和精炼。如“锦伞平积乱,犀渠破余疑”两句,便写了冼夫人在归隋及助隋平定叛乱的两大历史功绩,写了两大历史事件。一是“归隋”,即史书上载的“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并与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岭南悉定”。二是“平乱”,指平定王仲宣反,以及“夫人亲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彀骑,……岭表遂定”。

二是似淡实美,回味无穷。苏轼的和陶诗追求一种淡雅的风格,即平淡自然。但在平淡中有奇趣,朴素中有绮丽。这首诗初读时,觉得明白如话,用白描的手法来赞颂冼夫人。如“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锦伞平积乱,犀渠破余疑”熟知冼夫人历史的人,读来都会大致了解,觉得写来平淡。但细细品味,便会回味无穷,体悟到作者用典故和语言上的对杖、工整,以及包涵的意蕴深远。这些都要慢慢体会,细心把握,才会体悟得到其中的意蕴。

三是以史论人,感怀及己。苏轼对冼夫人的赞赏在字里行间有充分的体现。同时,诗人把自己也写了进去,写出了此时此地的心境,写出了诗人对冼夫人的景仰,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如“我欲作铭志”、“我当一访之”,都写出了诗人面对“碑版漫无辞” 破旧的冼庙,很想为冼夫人写一篇铭志,让更多父老乡亲了解冼夫人的历史功绩。当知道当地有纪念冼夫人的习俗,表示一定要去访问,要到现场观看。苏轼作为被贬到海南的流放之人,但他的心跟当地的老百姓连在一起,跟当地老百姓一样,景仰和称颂冼夫人。这里面有感怀及己的情怀,有借赞颂冼夫人“一心无磷缁”,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耿耿。颂扬冼夫人的爱国爱民,也是表达自己爱国爱民。并表达了在未来的纪念冼夫人的隆重场面中,能有人“歌此送迎诗”,更好地传扬冼夫人的历史功绩,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冼夫人。


宁济庙内太婆井


 




Copyright ©www.xfrwhyjw.com

“冼夫人文化研究”政府网

技术支持:致远世纪网络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