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frwhyjw.com

打造全球最权威的“冼夫人文化研究”政府网

建设全球最全面的“冼夫人文化资料库”

8

巾帼礼赞 空谷回音

——苏轼《和陶拟古九首之五》写作背景探究及赏析

日期:2020-09-15     来源:俚人文化    作者:何火权
分享到:


(二)考诸历代《高州府志》,并无相关苏轼到访及题诗的记载

地方志书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翻阅明万历以来各种版本的《高州府志》,从里面的记载,既可以了解关于“冼庙” 诗的蜘丝马迹,也可以了解苏轼与高州的相关连的一些情况。

明·曹志遇纂修,万历间刻本,《高州府志》中《卷六·迁谪》列举宋代被贬到高州府的有:梁焘、范祖禹、刘安世。有“徙祖禹于化州,寻卒。徙安世于高州又徙梅州,而阴使人杀之,其人死于途,安世幸免。”没有关于苏轼、苏辙兄弟的记载。在《卷八·诗抄》中,有“冼夫人庙题咏颇多,学士苏轼诗:‘冯冼古烈妇……犀渠破群疑’。”只节录《和陶拟古九首之五》的前八句。

清代,自康熙版到光绪版的《高州府志》,都有相关苏轼的记载和冼庙诗的记载。在康熙版《高州府志》的《卷六·迁谪》条中,记载范祖禹、刘安世之后,有一段关于苏轼的记载:“苏轼字子瞻,宋端明殿学士……移琼州,昌化军安置。……徽宗立,以赦徙廉州时,廉州路由石城以达。……爰书院于松荫之下。迄今,旧址犹存,松阴尚翠。”(这里说的石城,即今天的廉江,明清时属高州府,现属湛江市。)此段话在乾隆版、道光版和光绪版,都大同小异。只是光绪版引述苏轼过石城这件事之后,有一特别说明:“案苏长公路经石城,非贬谪于此。”这再明显不过地说明,清代的编志者非常清楚,苏东坡只是在回程时路过石城,并在那里办过书院而已。并没有到过高州的其他地方。清代康熙版、乾隆版《高州府志》中关于“冼庙” 诗的记载,都是只录诗的前八句;到了道光版才第一次收录全诗,光绪版相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万历版、康熙版、乾隆版的编志者,只是收录苏轼赞颂冼夫人功绩的八句诗,后面苏轼见到的庙貌,及感慨等,没有收录。只是到了道光版,才收录全诗。如果苏轼当年真是路过高州并题诗,而地方志竟没有全首收录,那是说不过去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苏轼没有到过高州。



(三)北流至玉林的“鬼门关”是苏轼下海南及自海南返回的关键点,从苏轼的诗文记载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要研究苏轼是否到过高州,最好的证据是从苏轼的诗文中找证据,他自己所记所写,是最有说服力的。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自海南儋州返回内地,渡海之后,经徐闻、雷州,再过廉州,从廉州到玉林,过鬼门关到北流,又从北流经容县、藤州、梧州,之后到达广州。这回程因有苏轼的诗文为证,在学术上没有争论。现在争论的是苏轼下海南时的路径。苏轼在《和陶止酒》诗中有一小序,“丁丑岁,予谪海南,子由亦贬雷州。五月十一日,相遇于藤,同行至雷。六月十一日,相别,渡海。……”写得非常简略。苏轼与弟弟苏辙在藤州相遇,一起到达雷州。那么,从藤州到容州,上北流,之后是从北流下高州、化州,再到雷州,还是从北流下玉林,到廉州再到雷州呢?这就很值得考究。

自秦始皇开凿灵渠,湘江和漓江得以贯通,同时,也跟珠江水系相连接。无论是从桂江南下梧州,还是从广州沿西江而上到梧州,要下海南、北部湾,都转藤州,溯北流河经容县至北流。再由陆路经著名的鬼门关到玉林,然后沿南流江而下,出博白,浦北,然后到达廉州(即合浦)。这是由于古代交通工具落后,舟船往往成为人们远行的首选。苏轼从惠州贬到儋州,走的正是这条水路。苏轼在梧州听说苏辙就在前面,于是抓紧追赶,“相遇于藤”,从北流江而上,到达北流,这是没有疑问的。关键是,从北流经哪条路而去?我们从苏轼《到昌化军谢表》中说的“并鬼门而东骛,浮瘴海以南迁。”可知苏轼下海南时,一定路过鬼门关。他在海南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回归中原,也写有诗句“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苏轼多次提到“鬼门关”,说明他对“鬼门关”念念不忘。

从北流到玉林,分隔了北流江和南流江的山野间,有一道关卡就是“鬼门关”,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令人心寒的符号。今天看来,那关口其实一点也不险峻,只是古代所有被贬海南的官员经过这里,却都会魂飞魄散、胆战心惊。唐代诗人沈佺期走过这里写诗哀叹:“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一代名相李德裕经此,也同样满怀恐惧:“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苏轼被贬海南,同样路过这里,曾作诗“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酢瓷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峰无梯问杜鹃。”也有说不尽的惊惶失措与落寞。当地谚语云:“若度鬼门关,十去九不还。”如李德裕、苏轼等贬谪之人,路过“鬼门关”时的那份心情,既有对之前生活的那份不舍、不甘、不平和惶恐,也有源自对归期未有期的企盼和绝望,对人生际遇的怨愤和惋惜。这更加可以说明苏轼为什么会对“鬼门关”念念不忘的原因。

以上用苏轼自己的记载及他的诗,说明苏轼下海南走的是水路,是从北流经鬼门关到玉林,然后从玉林下廉州,再到雷州,再渡海到海南达儋州。回程跟去程基本一样。这样,就充分地说明,苏轼没有到过霞洞晏公岭的诚敬夫人庙,同理,也没有到过高凉山的冼夫人庙。这个历史存疑可以解开,可以还原苏轼写作这首著名的“冼庙”诗的创作地点在海南儋州的历史真相。


参考文献:

[1]白雄奋,吴兆奇,李爵勋编著:《冼夫人文化全书》[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月第1.

[2]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张兆勇:《苏轼和陶诗与北宋文人词》[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11月第1.

[4]林语堂:《苏东坡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6月第1.

[5]苏轼研究学会编:《论苏轼岭南诗及其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6月第1.

[6]李小松,陈泽弘编著:《历代入粤名人》[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12月第1.

[7] 明·曹志遇纂修,万历间刻本,《高州府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10月第1.

[8]清·蒋应泰纂修,黄云史重辑:[]康熙十一年(1672年)刻本,《高州府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10月第1.

[9]清·王槩,于殿琰纂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刻本, 《高州府志》.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10月第1.

[10]清·黄安涛、邓存咏修,潘眉纂:[]道光七年(1827年)刻本,《高州府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10月第1.

[11]清·杨霁修,陈兰彬纂:[]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本, 《高州府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10月第1.

[12]孔凡礼著:《苏轼年谱》[M],中华书局.20055月第1.

[13]金甫暻:《苏轼“和陶诗”研究》[J],博士论文,2008115日完成.

[14]陈雄编著:《冼夫人在海南》[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2月第1.

[15]冯桂雄,吴刚著:《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4月第1.

[16] 郑显国著:《冼夫人全史》[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1月第1

 [17]柯镇昌:《论苏轼的和陶诗的创作缘由》[J],临沂大学学报,20112,33卷第1.

[18]陈亮:《从南流江出土的古钱币看古代广西玉林的经济社会发展》[J],广西金融研究,2008年增刊.

[19]喻世华:《论苏轼与广西的情缘及意义》[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3卷第1.

[20]林华胜:《开吟咏冼夫人文化先河——浅谈苏轼〈和陶拟古九首之五〉的艺术与意义》[J],新东方,2013年第1.

(注:本文发表在《南方论刊》2014年第2期)





Copyright ©www.xfrwhyjw.com

“冼夫人文化研究”政府网

技术支持:致远世纪网络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