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frwhyjw.com

打造全球最权威的“冼夫人文化研究”政府网

建设全球最全面的“冼夫人文化资料库”

4

冼夫人信仰的精神内涵及价值功能

日期:2018-03-18     来源:    作者:李润 张春丽
分享到:


二、冼夫人精神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冼夫人在冯氏家族的影响下,接受中原文化的思想,因此,她的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通,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主要认为天人相应,即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根据儒家的观念,天道和人性是有联系的。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认为天有善善恶恶之心,人性天赋,善端余生具有,因而性、天相通,人性也可“则天”。从史书记载可见,冼夫人的善性是天生的。她未出嫁时,就“毎劝宗族为善”,并规劝兄长冼挺停止侵掠旁郡。作为俚族的首领,冼夫人在与冯宝结婚以后,要求俚族“使从民礼”,尊崇汉族礼俗,实际上就是按照“天”的意志行事。冼夫人晚年时期,每年“岁时大会”,即把梁、陈、隋三朝封赏的物品陈列在庭中,并告诫子孙,经历三朝而赐物俱存,是“忠孝之报”。在她看来,忠于国,孝于家,就是顺应天时,因此必然会获得上天吉祥的报答。这种观念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反映了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和神之间,以人为中心。”[10]换言之,就是对一切问题,都以人为出发点,同时也以人作为归宿点。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体系中,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是以民为本,这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诉求和政治方略。《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其后发展为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民贵君轻”是中国古代最精彩的思想命题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在政治权力本原的意义上,民众比君主更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以民为本”呢?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就是“爱民”,也就是“仁”的思想。以人为本在中国古代有治国固本的功能。孟子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重点在改善民生,要“制民之产”,种田植桑,让百姓没有温饱之忧,以稳定国家立本的基础。

冼夫人在长达数十年的政事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展示。无论是反对动荡的平叛,还是基于统一的改弦更张,都是从保护百姓、稳定岭南的角度采取的方略,是儒家以人为本思想主导的行为。有学者认为冼夫人在岭南多次政权更迭中能够三代不易,保持其地位,是大智慧的表现。实际上,这更充分体现的是冼夫人的仁爱思想。因其爱民,一切以百姓作为她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才有这样的决策和行为,冼夫人也从其行为中体现出个人道德精神境界的升华。

(三)中庸和谐

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中国古代,有“和同之辩”。“同”是把相同事物组合在一起,但这样的组合仅仅是相同事物数量的集合,没有质的变化,因此不能产生新的事物。“和”则不同,“和”是指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使矛盾均衡统一,并由此产生新的事物。在古代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确立了“重和去同”的思想。这种思想肯定了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这种思想运用于国家、民族、文化的范畴,使不同民族和文化在矛盾激荡中趋于认识的统一,形成了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生存的权力和空间,各个民族都向往和平共处的和谐安定,使国家的稳定统一具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梁、陈时期,俚族对于汉族和中原文化是排斥的,因此对于中央朝廷的命官、法规、礼俗都是不接受的。冯融一家,“自业及融,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冼夫人作为俚族的首领,却一改俚族的传统思维,张开怀抱,接纳与俚族文化截然不同的汉族文化。她自己由俚族首领的身份嫁给汉族官员,开辟了汉俚通婚的先河,也开辟了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相融的道路。冼夫人终其一生,都接受并尊崇汉族礼法,对岭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和教化。在俚汉之间、官民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出现的多种矛盾,冼夫人都能够居中调解,很好地处理,最终达到稳定和谐。可以说,冼夫人是具有“中道”观念的高明的政治家。其行为,体现了“重和去同”思想的深深烙印。

(四)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易经》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天体运行不止,因而生生不息。人应该效法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刚健,是指在处理人与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把握自然和社会规律,趋利避害,从而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同时,无论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应具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有为,是指作为个体,应该有理想,有追求,有人生目标,并且为理想和目标奋斗。个人的理想和目标,应该同社会群体的整体利益和发展相一致,也就是要尽个人的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决定了人处在自然和社会之中,既要顺应天时,也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否则不能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在物竞天择之中最终被淘汰。这就需要进行社会变革,择优去劣,从而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获取一席之地,并且得到发展。

冼夫人虽然是俚族的首领,但对于中华文化的刚健有为精神有着深刻的领会和体现。她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大趋势,是保持岭南安定、百姓安居的根本,就坚定不移地加以维护,哪怕是朝廷数度更迭也毫不改易。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无论是儿子成为人质的受迫,还是岭南各州拥戴的诱惑,都没有让冼夫人产生背离中央朝廷而割据一方的念头。对于影响统一稳定的局面,她并不是坐等中央朝廷的指示,而是根据大局要求,主动出击,袭李迁仕,拒欧阳纥,迎韦洸,讨王仲宣,告赵讷,以及数次巡抚州郡,安定民心,为岭南的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冼夫人还积极地推行汉族礼法,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制止俚族相互攻击,改变社会风俗,推进社会发展。冼夫人确立了拥护国家统一、保护百姓安居、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社会生产的大目标,并身体力行,不断推进,最终达到了她所期望的目标,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这得益于她所具有的刚健有为精神的内在推动力。

三、冼夫人信仰的价值功能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服膺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是在一定的文化中产生的,是对特定文化的核心肯定。信仰的指向是意义,意义的背后是价值。因此,信仰也是一个文化的价值系统。

信仰的形成有内外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都与人的价值观密切相关。从内部因素,即人的自身来说,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自身之外的物质或者精神的信任和依赖。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信任和依赖,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自我怀疑。这种信任与依赖是有价值趋向的。从外部来说,信仰往往是受社会和宗教的传统影响而形成。而社会的各种观念和宗教,都是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的。在古代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是不同的信仰,表面看是文化的不同,然而究其核心,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儒家文化追求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出一种入世的哲学。道家文化主张以完善自我来带动和谐的社会,是一种出世的哲学。佛教文化主张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际上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儒家的人生观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是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教是慈爱众生,无私奉献。可以看出,信仰什么,就表明信仰者的价值追求。

冼夫人去世以后,民间尊崇信仰她,实际上就是表示对冼夫人功绩的肯定。并且从最初的祖先崇拜,进而发展为英雄崇拜,以至于成为神灵崇拜,这一条由人到神演变的路径,正是对冼夫人精神认同的不断深化,也就是对冼夫人爱国、为民、忠贞、诚敬的高度认同,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中庸和谐、刚健有为精神的高度认同,从而确立了冼夫人信仰的价值追求。

〔项目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规划项目“冼夫人文化及其民间信仰研究”(GD10DL10)〕

 

参考文献:

[1]白雄奋 等:冼夫人文化全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9.

[2]夏征农 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251.

[3]葛剑雄:中国人口史[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26.

[4]司徒尚纪,许桂玲:冼夫人与海南开发[A]见:岭峤春秋[C]. 香港:香港出版社,2006:403.

[5]李锦全:冼夫人与中国民本思想[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4):43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卢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阮元:广东通志·列传·卷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8]陈水润:俚人文化概论[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120.

[9]张泽洪:魏晋南朝蛮僚俚族对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2).

[1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0.

作者简介:1.李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主任;2.张春丽,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历史系。




Copyright ©www.xfrwhyjw.com

“冼夫人文化研究”政府网

技术支持:致远世纪网络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