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frwhyjw.com

打造全球最权威的“冼夫人文化研究”政府网

建设全球最全面的“冼夫人文化资料库”

4

冼夫人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日期:2018-03-18     来源:    作者:曾丽容
分享到:

[摘要]冼夫人文化资源及其分布、组合和发展存在复杂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根据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冼夫人一生的活动范围,从地域文化角度所构成的冼夫人文化资源有部落族群文化、军事文化、海洋文化等形态;同时冼夫人文化在异邦适应异族文化特点形成新的表现形式。通过梳理冼夫人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分布,对长久以来处于非系统化状态的冼夫人文化研究将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冼夫人;文化资源;文化类型;区域分布

[作者简介]曾丽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人员,文学硕士,广东茂名525000


冼夫人(公元512年?-602年)原名冼英,是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俚人部落领袖,历经梁、陈、隋三朝。其一生致力于维护和促进汉俚民族统一和团结,为平定岭南地区的地方叛乱屡建奇功,对革除俚族的陋习促进岭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不断获历代封赐及追封。冼夫人政治军事的活动中心是今高州、电白、化州、阳江、阳春、广西、海南岛等地,据《隋书》提及的与冼夫人活动相关的州、县、郡就有十四个之多。自隋以来历代敬仰凭吊冼夫人所建的冼太庙范围更为广阔,达粤中、江西、广西、贵州、辽宁,甚至越南、柬埔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1400多年来,冼夫人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形成岭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更广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共同的精神信仰及追求,可见冼夫人文化资源分布范围之广。

所谓文化资源,指的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1]。文化资源有多种分类法,形式上文化资源划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遗迹、民族服饰、民居建筑等)和无形文化资源(如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民族节庆等);内容上文化资源划分为红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等。本文所述文化资源,主要从内在的精神文化层面进行论述,当然也包括物态化的历史遗存等文化元素,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物质的载体以实现存在的形式。冼夫人文化因素及其分布、组合和发展存在复杂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根据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冼夫人一生的活动范围,从地域文化角度所构成的冼夫人文化形态有以下几种。


部落族群文化

部落族群文化,主要发生地为高凉古郡。历史上的高凉治所几经变迁,但在南北朝至隋代,高凉地域基本上以良德县(治今良德水库)、电白郡(治今长坡旧城村)为主。岭南在公元6、7世纪时还是百越少数民族聚居地,《隋书》载冼夫人“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2],此处有两个指涉冼夫人时期历史地理背景的核心词汇值得关注:“山洞”、“部落”,另《资治通鉴》亦有大体相类的载述“高凉冼氏,世为蛮酋,部落十余万家。有女,多筹略,善用兵,诸洞皆服其信义,融聘以为宝妇”[3],此处的“蛮酋”,“部落”、“诸洞”,及《隋书.地理传》说俚人“巢居崖处,尽力农事”,也揭示了冼夫人时期岭南的部落族群社会性质。古高凉地区尽管早在秦朝时已并入中国版图,但在很长时间里中原的统治力量没有有效地达到。隋唐以前,岭南的古越族仍处在部落社会阶段,部落间互不统属,以血缘民族为单位分布在各垌落中[4]。洞(或作“垌”)就是氏族社会土著居民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冼夫人就是当时一个最大的洞主。可以推定,冼夫人所生活的时期岭南正处于由氏族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阶段,高凉郡少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制的初始阶段,但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氏族制部落社会,以血缘作为维系纽带形成“洞”的社会基本组织单位,这种社会制度带有明显的族群聚居性质。外籍汉官冯宝在高州任刺史期间“号令不行”,显而易见当时岭南虽已设置郡县等政府机构及人员,然而中原朝廷对岭南一带有效的行政约束力尚未完全建立。罗州刺史冯融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聘冼夫人为妇,身为俚人首领的冼夫人与汉官冯宝联婚,因为他们自身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力,这种汉俚联婚成为俚、僚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和融的象征。冼夫人因自幼受到家庭诗书礼教的熏陶,与冯宝联婚后直接受到汉文化的感染,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统领古越族,约诫本宗,服从民礼,且共冯宝“参决辞讼”,旁洞望风归附者无数,此时怀集百越的冼夫人非但不拥兵自立,在梁、陈、隋三朝皆率岭南诸洞归顺于中原朝廷的领导,使岭南逐步趋于中央集权的统一,甚而可以说,冼夫人对推动岭南社会进程起到重要的历史贡献。

文物古迹是了解历史文化事实的途径之一,通过遗存的大量碑刻等文物古迹和冼诞节、铜鼓音乐等民俗文化能够很好了解俚族部落族群文化的整体特征。铜鼓是研究冼夫人时期俚俗文化的最重要器物。古俚人喜铸铜鼓,铜鼓既可作战鼓,亦可作为祭祀、娱乐等场合的器物,被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冼夫人作为俚人首领,因为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特殊地位,自然拥有铜鼓并且可能为数不少。《隋书.地理志》载:俚人“其族铸铜为大鼓,初成,悬庭中,置酒以召同类,争以金银为大钗叩鼓。去则以钗遗主人。相攻击,鸣鼓以集众,号有鼓者为“都老”,众推服之。”此段记载印证了铜鼓的用途,拥有铜鼓的各部落酋长被推尊为“都老”。岭南俚、僚等少数民族本性骁悍,“越人之族,好相攻击”,构生怨隙之时则击鼓以号集众人。高州自唐朝后出土的铜鼓共二十四面,这些北流型铜鼓据考证是冼夫人时代俚人部落首领所使用的器物。铜鼓上面雕饰大量蛙蛤图案,蛙蛤当与俚族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今人透过出土文物铜鼓能够管窥俚族的社会文化风俗。俚族无文字传世,高州雷垌村旁的马鞍坳山坡的岩石上保存了不少古俚人记事的奇特文字符号,这些古俚人的摩岩石刻也表明了公元5、6世纪时俚族社会尚处于文化蒙昧的部落族群社会阶段。这种文化落后的情况直至冼夫人倡导“建城邑,开设学校”,推广汉文化后才得以大大改变。





Copyright ©www.xfrwhyjw.com

“冼夫人文化研究”政府网

技术支持:致远世纪网络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