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frwhyjw.com

打造全球最权威的“冼夫人文化研究”政府网

建设全球最全面的“冼夫人文化资料库”

5

试论冼夫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日期:2017-10-18     来源:(选自高州市冼夫人研究会2002-2003年《论文集》)    作者:苏汉材
分享到: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存在发展的必备条件,任何文化都在一定自然环境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由于粤西相对封闭的位置,就使冼夫人文化有自己的土壤和深根。

粤西,位于我国的最南部。过去,由于南岭万山重叠,使粤西与中原隔绝,严重影响了粤西社会经济的发展。直到隋唐时,岭南还被看作化外之地,由于森林茂密,蚊虫特多,毒蛇猛兽横行,疟疾、皮肤病成为地方的流行病,因此,被称为“瘴疠之乡”。这里的土著(古越人)被称为“蛮夷”。人们多住“干栏式”(用竹木茅草等材料,把房子搭成两层,上层住人,下养猪、牛等牲畜。这是为避南方多雨潮湿,山多瘴疠和毒蛇猛兽而建造的一种“巢居”)的房舍。(笔者注: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高州市新垌镇高良管理区还保存有十多间此类建筑)。先秦时,粤西古越人因为生活在险恶的环境中,因而笃信鬼神是很自然的事情。《史记·孝武本纪》有“越人俗信鬼”“而以鸡卜”等记载。先秦文献多处说越人有“断发文身”习俗。古越人还有猪头、吃人之风,相信被吃者的智慧和力量会转移到吃人者身上。《墨子·鲁问四十九》记:“楚国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战国时,屈原在《楚辞·招魂》中道:“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注,在额头刻花纹)黑齿,得人肉而祀,以其骨为醢(注,音海,肉酱)些。”所以,当年中原指责南越土著人为“蛮夷”就不足为怪了。六朝时期,岭南越人被称为俚人。他们“尚仍蛮俗”,“各有长帅”。居住在粤西和南路地区的俚人,占当地人中90%以上。《宋书·蛮夷传》云:“广州诸山并俚僚,种类繁炽。”

任何一个区域的文化面貌,总是特定历史过程的产物。文化的这个特性,它不是象生物借助于先天本能遗传,而是通过民族、移民、语言、信仰、习俗等方式,一代代地留传下来。文化这种继承方法,能把不同历史时期联系起来,使之具有连续性。

虽然秦汉已在岭南建立了封建制度,但南粤的氏族制度仍保存下来,直到唐代岭南仍盛行奴隶买卖制度。其时,冯冼氏家族的奴隶也不少,冯盎的奴婢(奴隶)就有万余人。

南北朝时,把村落称为“洞”(或峒)。“洞”为古越语,指山间谷地、盆地或小河越域,为古越人血缘氏族居地。隋唐粤西、海南俚人每以洞为社会组织单位,冼夫人就是最大的洞主。

南朝对岭南,在使用武力征剿的同时,又以孝义训诲溪洞蛮俗。另一方面,古俚人聚居的粤西、南路,则以原来部落和溪洞作为基层单位,设立众多的郡和县。隋统一南北地,全国计有241个州,680个郡,1524个县,并且分广交之地立越州(州治合浦)以威镇俚僚:把高凉郡升为高州,作为对付俚人的重镇。为了减少俚人的反抗和加强封建统治,封建皇朝便实行“以俚治俚”的策略,大量敕封俚人渠帅。冼夫人便顺应历史潮流成为少年的渠帅。因“幼贤明,多筹略”16岁就能“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18岁就能规劝亲兄冼挺停止侵扰旁郡,和邻睦里,使“怨隙止息”,因而得到落部“十余万家”的拥护。到19岁。其威望所及,海南儋耳的一千余洞也前来归附。




Copyright ©www.xfrwhyjw.com

“冼夫人文化研究”政府网

技术支持:致远世纪网络 后台管理